逆向而行——
浅谈科技工具主义下的科技美学

“科技工具主义”

科技工具主义强调工具在生产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将技术和工具视为实现效率和功能的主要手段。在这一观念下,科技被简化为纯粹的工具,用以提升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以及优化工作流程。工具被设计得更加智能化、自动化,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生产效益。然而,科技工具主义也容易导致对工具本身的过度依赖,忽略了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创造性消解”

创造性消解是一种通过反思和批判传统生产方式,从而引入创新和审美价值的过程。在科技工具主义的背景下,创造性消解挑战了效率至上的理念,提倡在工具使用过程中加入更多的美学和人性化因素。通过这一过程,人们不仅关注工具的实用功能,更注重其设计和美学价值,从而打破单纯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

“生产线复制”

生产线复制是工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强调标准化、批量化和高效化的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工人和机器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大规模生产。然而,生产线复制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消费者对个性化和审美需求的增加,传统的生产线复制模式面临挑战,设计师和生产者需要寻找新的方式,将创造性和个性化融入到大规模生产中。

“审美主体”
创造力”

在科技美学中,人赋予了工具以审美的意味,同时工具也赋予了人以审美主体的身份,使人在使用工具时将注意投向了工具而不仅限于生产本身,一个强调个人之感受的独一无二的主体因此诞生。在设计生产的过程中,对效率的强迫性追求被打断,在产品中增加其审美意义也得以被提上议题,在这样的反思中,一种产品与人的相互审美方面的唤醒会促成个人创造力与产品审美意义间的良性循环。

“Balance”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向人类提出了新的存在问题,而科技美学以人文与科学的共生统一,提升了人在技术实践中的地位,瓦解了技术统治下的功利主义,重新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其不可替代性。科技的变化带来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而艺术家们敏锐感知着生活中一切变化和人类随之产生的新需求,通过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创新艺术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可能性。我们认为,随着时间与科技的发展,科技工具主义和科技美学二者会在未来相互借鉴,为相互的发展提供活力。

图源:2020年“天问:世界观的对话”国际论坛